上一次拜訪台北捷運
是2011年初搭乘蘆洲線的時候
間隔近兩年
除了新莊線已經通車到輔大站外
從今年9月30日起
「北投-南勢角」營運模式結束了13年來的服務
正式走入歷史
未來將以「南勢角-輔大(迴龍)」、「南勢角-蘆洲」交互發車的模式
中和線與新店線的分流
也象徵台北捷運平行轉乘概念的引入
Section 1:L型路網
台北捷運官方的路線圖中,這張是我覺得將市中心所有交會車站,繪製的最完整的一張,就連各站軌道都很清楚的描繪出實際配置方式。北捷二期路網完工之後,在市中心會有12個交會車站,其中紅線、橘線、綠線由於是「L型路網」設計,彼此之間分別交會兩次。一次為月台採十字交會之轉乘設計,另外一次採用平行轉乘,除此之外藍線和綠線交會的「西門站」,同樣也是平行轉乘設計的第四座車站。
● 紅橘線:民權西路站 (十字交會),東門站 (平行轉乘)
● 橘綠線:松江南京站 (十字交會),古亭站 (平行轉乘)
● 紅綠線:中山站 (十字交會),中正紀念堂站 (平行轉乘)
● 藍紅線:台北車站 (T字交會)
● 藍橘線:忠孝新生站 (T字交會)
● 藍綠線:西門站 (平行轉乘)
● 棕紅線:大安站
● 棕藍線:忠孝復興站
● 棕綠線:南京東路站
L型路網的優點在於能夠快速地利用轉乘的方式,將來自不同地方的乘客集中於某站,然後再送至不同地方,加上平行轉乘的設計,旅客只需要走到對向月台,或是上(下)一個樓層,就能搭到不同方向的列車。各路線獨立營運的狀況之下,可以提供最高密度的班次,降低班距等車時間,先前淡水線/新店線/中和線共同營運的模式之下,新北市端僅能採6分鐘班距,台北市重疊區間則以區間車方式提供3分鐘班距服務。未來淡水線/新店線/中和線各自分線的結果,每條路線的班距都可以降至3-4分鐘,提供旅客更好的候車品質,因此除了分線勢在必行,平行轉乘觀念的導入才是最需要提倡的重點。
Section 2:平行轉乘.營運模式
L型路網加上未來二期路網完工之後,應該可以紓解不少台北車站的壓力,雖然減少台北車站的人流,也象徵需要將人潮引向其他車站。今年9月的東門站貫通,可以讓中和地區的旅客透過古亭站及忠孝新生站分流,越多車站加入分流,就越能夠減緩重點車站的人潮壓力,以目前(2012/10)的營運模式來說:
橘線不再直通台北車站,營運模式為:「南勢角-輔大(未來為迴龍)」、「南勢角-蘆洲」兩者交互發車,重疊區間班距可以縮短為3分鐘(非重疊區間為6分鐘),未來也不再有任何改變。紅綠線依舊維持「淡水-新店」全程車的營運模式,但由於取消了「北投-南勢角」的列車,重疊區間可能會出現6分鐘的班距;因此在兩線未分開前,會開行「北投-台電大樓」的區間車模式,以補足市區段的密集班次。但在未來分線後,淡水線將在中正紀念堂站銜接信義線,端點變更為象山站;新店站將在中正紀念堂站銜接松山線,端點變更為松山站,小南門線將正式走入歷史。
「中正紀念堂」、「古亭」、「東門」三站皆為平行轉乘車站,簡單來說某線進入車站後分為上下樓層(分別開往不同方向),對面月台則是另一線的候車月台,所以一個轉乘車站可以提供4個不同方向的列車選擇,只要走到對面或是上下一個樓層即可,提供「中正紀念堂」、「古亭」、「東門」三站的上層月台示意圖。
及「中正紀念堂」、「古亭」、「東門」三站下層月台示意圖參考囉。
一開始應該會經歷一段陣痛期,畢竟習慣的模式已經用了很久,要切換似乎需要一點時間適應。不過總是利多於弊,轉乘的點越多,其實就越有助於讓人潮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