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長程柴聯車1055次 樹林-台東-高雄
● 328次 柴聯自強號 花蓮-台東-新左營 (2020.04.26 update)
柴聯自強號(DMU)一直是TRA東部幹線電氣化前的主力車種,最大的特色就是奔馳於鐵道上的引擎怒吼聲,濃濃的柴油味道,以及適逢連假動輒4-5組、12-15節車廂的大編組。過去馳騁於東幹線與南迴線,直到北迴線、花東線電氣化後,DMU化身為往返台北台東及南迴線的主角,只剩部分班次行駛於北迴線上。
● 前身由來(91年前)
1055次 DMU 樹林-台北-花蓮-台東
1055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民國80(1991)年,當年度東幹線列車重新排點,在板橋調車場還沒有搬遷到樹林以前,東線列車全數由板橋站始發;但1055次是少數由台北站始發的列車,經由東幹線開往台東站。直到86(1997)年樹林調車場及樹林車站跨站式站房落成啟用後,東部幹線才全數改由樹林站發車,1055次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稱霸於東部幹線。時刻表上北部地區往返台東的自強號,一直都是維持雙向對稱的5對:樹林往台東方向分別是1051次、1053次、1055次、1057次、1065次;台東往樹林方向分別是1052次、1054次、1056次、1058次、1060次。至於比較後期的直達性車次1079次、1080次、1081次、1070次等,則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其中1055次原本一直是樹林往台東唯一的中午班次,每日五班的自強號時刻排點,前兩班1051、1053次集中於早上的尖峰時間連發,經歷多次改點都相差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發車。末兩班的1057、1065次則是在傍晚出發,開車時刻大約也是相隔一小時,抵達台東已經接近凌晨時分。唯獨中午只有安排一班1055次,樹林站大約13點發車,經由東幹線開往終點站台東。
開往台東的DMU在花蓮站都會預留10-15分鐘左右的排點,作為解聯(往台東方向)或是加掛(往台北方向)作業的停靠時間。東部幹線往花蓮的旅客還是佔多數,續往台東的旅客沒有那麼多,DMU的好處就是可以隨運量調整編組,通常只留下2組6車開往台東。反之,由台東過來的列車,則會在花蓮站加掛部分車廂,繼續開往北部。
● 第1次演變(91年11月)
1055次 樹林12:56-台北13:20-花蓮16:22-台東19:15-高雄21:51
當時跨線列車的運用很少,花東線與南迴線的車次,要在台東站做轉乘。根據民國91(2002)年7月的時刻表資料,南迴線部分加開2057、2058次自強號,行駛「於高雄-台東」間。2058次開車時間略晚於1055次抵達台東的時間,其實有些銜接乘客的意味,繼續往高雄的旅客可以在台東站轉乘2058次往高雄方向。但2058次開行幾個月後,於同年11月停駛,TRA將1055次直接延駛至高雄,這是超長程柴聯車1055次的首次誕生:由樹林站發車往北行駛,經由東幹線及南迴線,開往高雄的特殊車次。
很慶幸的,我曾經有機會全程搭乘本次車,93(2004)年大二暑假去台北考私醫聯招,回程刻意選擇搭乘1055次自強號回高雄。當時的1055次沒有直接配票到終點站高雄,所以雖然想一票到底,但訂車票時台北出發最遠只能訂到知本還是太麻里的樣子,沒有直達高雄的全程座位。既然要搭乘全程當然就從起點站樹林開始,車票是買「樹林-台東」及「台東-高雄」兩段區間,很意外的是到車站取票劃位時發現兩段車票剛好是同一個座位,都是8車01號。本次車使用DR2900/3000型DMU混合編組,4組共12節車廂,其中只有7-12車由樹林開往高雄,1-6車將在花蓮站解聯。
本班車從樹林站發車,經由宜蘭線、北迴線、花東線、及南迴線開往終點站高雄,其中宜蘭線與北迴線車程約3小時,花東線車程約3小時,南迴線車程約2.5小時。全程接近9個小時的車程,應該算是當時搭過,單一車次時間最長的一班車,非常有紀念意義。
● 第2次演變(99年9月)
1055次 樹林12:59-台北13:20-花蓮16:15-台東18:55-新左21:55
隨後歷經幾次改點,1055次仍維持原區間,僅各站開車時刻有前後略為小幅調整。甚至在TEMU傾斜式列車開始營運後,本次車仍不受影響。民國99(2010)年新左營站啟用後,南迴線的始發站由高雄變更至新左營,列車調度也全數轉移至本站。此時的1055次終點站延伸至新左營站,依舊穩坐柴聯車單程最長區間的冠軍寶座。
● 第3次演變(99年12月)
(順行)1055次 樹林12:59-台北13:20-花蓮16:15-台東18:55-新左21:55
(逆行)1059次 新左10:25-台東13:12-花蓮16:06-台北19:07-樹林19:31
同年經過三個月,為配合「沙崙支線通車及基隆站站場改建需要」而改點,自12月22日起增開1059次DMU(新左營-花蓮-樹林),這也是自1055次誕生以來首次有相對應的返程班次。但其實1059次的誕生原因,很相似於當時的1055次,因為1059次是由原1056次(台東-樹林)延長至新左營發車的結果。此時樹林至新左營之間,各有一班行駛東部幹線的跨線班次,對於旅客減少轉乘仍是非常有利。
● 第4次演變(100年9月)
(順行)228次 樹林12:59-台北13:20-花蓮16:15-台東19:10-新左22:00
(逆行)231次 新左10:24-台東13:10-花蓮16:04-台北19:07-樹林19:31
民國100(2011)年9月28日改點重新調整全線車次編號,原1055次使用東部幹線的編號改為228次,原1059次改為231次,發車時刻上略有微幅調整。
● 第5次演變(102年9月)
(順行)228次 樹林12:48-台北13:10-花蓮16:12-台東19:10-新左22:00
(逆行)229次 新左10:25-台東13:10-花蓮16:00-台北19:01-樹林19:25
民國102(2013)年9月25日改點,原228次維持不變,原231次改為229次,發車時刻上略有調整。
● 第6次演變(103年7月) (2020.04.13 update)
(順行)416次 樹林08:38-台北09:00-花蓮12:08-台東15:00-新左17:36
(順行)328次 花蓮16:15-台東19:12-新左22:00
(逆行)437次 新左13:57-台東17:20-花蓮20:09-台北22:57-樹林23:17
因應103(2014)年7月中旬「花蓮臺東間鐵路電氣化通車日及新車加入營運」年度大改點,東部幹線大幅增開4字頭普悠瑪號列車,將原本台北台東間為主力的DMU班次改為速度更快,行車時間更短的TEMU班次,而原本行駛東部幹線的DMU將移轉到南迴線車次運用。南迴線列車多數改為3組9車的固定編組運用,連假期間增為4組12車,但東部幹線還是保留少數幾班往返台北花蓮或是台北台東的DMU車次。
本次改點的幅度頗大,往返台北台東的列車改以新的4字頭重新編號,原順行方向的228次改為416次,逆行方向的229次改為437次,列車行駛的時刻大幅調整,已經和過去歷次的排點差異甚大。原本中午出發的順行416次調整至上午發車,抵達新左營站的時間提早為傍晚17點半;原本上午出發的逆行437次調整至中午時段發車,延後至夜間11點才抵達終點站樹林,這次改點其實已經和過去熟悉的「樹林-高雄」區間的1055次分道揚鑣,正式寫下句點。
新的416及437次其實是取代原有時段的東幹線列車,及南迴線列車合併運轉後的結果,目的在於希望減少旅客跨線轉車的機會,就結果論來說花東線鐵路電氣化通車後,實在不需要開行這種長距離的DMU列車。但1055次花蓮站以南的原本時段,開行新的DMU 328次,時間跟原本舊的1055次或是新的228次非常接近,只是行駛區間只剩下「花蓮-台東-新左營」間,新的328次一直開行至今還存在於時刻表上,能不能算是1055次的緬懷版本呢,雖然已經是差距甚遠了。
● 第7次演變(105年10月) (2020.04.13 update)
(順行)316次 花蓮12:06-台東15:00-新左17:32
(順行)328次 花蓮16:13-台東19:20-新左22:00
(逆行)313次 新左13:57-台東17:12
花東線鐵路電氣化後,所有的電聯車都可以行駛至台東站,不再需要在花蓮轉乘。TRA曾經想讓DMU全數退出東部幹線,調整至非電氣化的南迴線行駛,但因傾斜式列車不售站票的限制,加上東部幹線一直是旅遊的熱門黃金路線,適逢假日及連假往往一票難求,還是需要部份大容量的對號列車營運。目前單一列車最大容量的款式實屬12節的PP,每一列車加上站票的實際人數,可以高達約800-1000人次,等同於2列TEMU或是1列高鐵列車的乘載。只是32列的PP主力分布在西部幹線,加上部份列車需輪流進場改造的限制下,西部幹線的編組營運已經相當吃緊,要再調度至東部實在有困難;雖然還是有少數幾組PP以跨線的方式行駛至花蓮或台東,但畢竟不是長遠之計。
東部幹線目前還是保留少數DMU行駛,但過去從樹林開到新左營的超長程列車,似乎已經不再有需求;以往為了方便轉乘而安排的超長程列車,在營運14年後終將走入歷史。TRA在105(2016)年10月「配合臺中高架化第一階段工程完工,發揮整體輸運最大運能」的改點中,取消了原本的416、437次列車,順行方向的416次嚴格來說拆開為兩個車次:原「樹林-花蓮」間時段改由212次PP行駛,「花蓮-新左營」間則改為316次DMU,兩班車行駛時間仍和前次416次DMU相同,可以視為416次的變型。而前次改點誕生的328次DMU仍然存在,就以1055次的演化歷史來說,只剩下一部份在328次上。逆行方向的437次縮短為「新左營-台東」間的313次DMU,後續路線全數取消。在高鐵及TEMU為主力的現在,DMU已經不再扮演環繞全島的長程列車角色。
328次DMU是過去超長程柴聯車1055次調整後,同時段開行班次遺留下來的痕跡,前次有特別撰文介紹過,1055次在103(2014)年7月中旬「花蓮臺東間鐵路電氣化通車日及新車加入營運」年度大改點時出現巨大變動,排點也整整提早4個小時,由原先的中午調整為早上發車。改為416次這時期的1055次已經不是原本熟悉的面貌,反而是在下午原時段加開了一班「花蓮-新左營」的328次DMU,勉強算是1055次的截短版本。雖然花東線鐵路電氣化後,從北部地區可以直接搭乘電聯車直達台東站,但要繼續經南迴線往高雄方向的旅客,還是得在台東站轉乘DMU,因此由花蓮站到開的跨線DMU反而成為主力車次。
跨線DMU除了少數幾班如301、303、324次採停靠站較少的排點外,多數還是維持多站停靠的標準模式;花東線路段由於多數普悠瑪號採直達或半直達排點,為了服務沿途小站的旅客,DMU及莒光號幾乎都會停靠,車程大約落在2個半小時到3個小時之間。因此,過去當花東線列車密度較少的時候,要在台東站轉乘時間上就必須配合得恰到好處,轉乘時間太短列車發生誤點時旅客常常接駁不上下一班車,被迫要等候超過1小時的時間;轉乘時間太長又不符合經濟效益,排點上非常為難。先前在花蓮站的指定接駁,如今完整的搬到台東站重現。TRA開行432次普悠瑪號後,由於前方的328次是多站停靠的DMU,花東線上的速度並沒有很完整的發揮,以至於在前期328次DMU需要在鹿野站待避432次通過後才能開車。後續經過幾次改點,328次終於提早比432次抵達台東站,中途不再需要待避432次通過;只是為了服務432次前往南迴線的旅客,328次同樣會在台東站停留近10分鐘才會出發,銜接432次的轉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