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採訪紀錄落在去年11月的東門站通車啟用,拜訪了橘線部分車站,以及板南線的南港展覽館站。睽違一年時間,2013年上半年度台北捷運丹鳳迴龍段延伸通車,象徵橘線(中和新蘆線)全線完工營運,正式與淡水線分流的結果,雖然需要做部分的轉乘,但密集的班距才是對於旅客最大的實質收穫。然而本次信義線的通車,為了保留淡水-新店的營運模式,犧牲的就是信義線路段的營運班距,只能說等未來三條L型路網的線路全部分流之後,才能恢復正常的營運模式。
L型路網的討論在去年的台北行討論過,台北捷運最複雜的軌道規劃,落在古亭連鎖區以北。紅線(淡水信義線)、橘線(中和新蘆線)、綠線(松山新店線)分別在中正紀念堂、古亭、東門三站兩兩交會,平行轉乘的概念在於,同一條路線的不同方向位於車站同側的上下層月台。簡單來說,這三座車站可以視為兩座疊式月台的組合(而非兩座島式月台的組合),同層月台的另側是另外一條路線,因此每座車站都會有4個不同方向的列車行駛,快速將旅客輸運出去,旅客只需要平行移動,或是上下一個樓層即可完成轉乘。
古亭連鎖區的軌道配置,其實在台北捷運第一期的規劃就已完工,未來的路線只是照三個方向延伸出去而已(上下層月台皆同),比較特別的是,第四座平行轉乘的車站位於西門站,作為綠線跟藍線的交會車站。
1-最初營運模式
淡水線列車走紅線軌道進入中正紀念堂後,經由中正紀念堂南端的橫渡線切入綠線軌道進入古亭站,而後往新店的列車繼續行駛綠線軌道,往南勢角的列車經由古亭站南端的橫渡線切入橘線軌道(淡水/北投、新店/南勢角 交錯發車的市區重疊區間班距約為3分鐘)。
此時小南門線的終點站為中正紀念堂,列車進站時必須以極低的速度進站,以免闖進綠線軌道(小南門線班距約為10分鐘,因僅有單軌雙向行駛)。
2-東門站通車
正式取消營運13年的北投-南勢角列車,橘線列車恢復全程行駛橘線軌道,淡水線列車切入綠線軌道進入古亭站後直接行駛至新店站(南勢角-迴龍/蘆洲 交錯發車的市區重疊區間班距約為3分鐘),(淡水-新店/北投-台電大樓 交錯發車的市區重疊區間班距約為3分鐘),小南門線不受影響。
3-最終營運模式
原本應該趁本次機會直接讓淡水線跟新店線分流,可惜因多重因素暫時無法實行,最終的營運模式為淡水-象山(全程班距約為3分鐘)、新店-松山(全程班距約為4-6分鐘,因需考慮小碧潭線調度而定)。小南門線併入松山線內,與板南線在西門站作平行轉乘,這是最好的狀況,雖然在這三個車站之間需要作轉乘的動作,但能讓每一條路線在市區段維持3-4分鐘的班距(尖峰時間可能更短)。
3A-信義線通車
為了要保留淡水-新店的營運模式,勢必紅綠線之間要互相切換軌道行駛,原本可以3分鐘班距的模式,由於加入來自象山方面的列車匯入中正紀念堂紅線軌道,因此紅線淡水線段仍可保持3分鐘班距。但古亭站以南、東門站以東僅能以6分鐘班距營運,雖說綠線有加開台電大樓-西門之區間車,補足中正紀念堂-台電大樓的班距。整體而言,影響最大的還是新通車的信義線,除非兩線分流,否則信義線(中正紀念堂-象山)區段營運班距只能為6分鐘。信義線若增班的結果必然影響新店線,反之亦然,兩條路線共用一軌的壞處還有萬一遇上事故,會陷入全面停擺的狀態。
西門站 . 西門站
系統類別:台北捷運 TRTC
路線線別:板南線/松山新店線
車站編號:BL11/G12
車站名稱:西門
英文名稱:Ximen
車站位置:台北市中正區寶慶路32之1號B1
車站結構:地下三層交會式車站.島疊式月台
出入口數:6個出入口
本次採訪第一站先拜訪西門站,想先試搭台電大樓的區間車,西門站採疊式月台,反方向的列車分屬不同樓層。因為台電大樓區間車以西門作為終點站,尖峰時間兩個月台輪流發車,早晨離峰的時候,固定第2月台發車,班距大約10分鐘左右。雖然西門-台電大樓之間只有5站,其中4站都是重要的轉乘車站,可以銜接不同方向的列車。列車上目前都已經更換成相對應的路線圖(西門-台電大樓區間車用的是淡水線跟信義線的版本,板南線跟中和新蘆線也都有各自自己的版本,不再混用,只有在轉乘車站標示出轉乘方向。),另外列車的LED顯示器全部拿掉「站」字,僅剩單純站名 。
第二站是中正紀念堂,本站是「淡水-新店」、「北投-象山」、「西門-台電大樓」三線共軌的路段,目前不分線的結果,讓這一站成為營運模式最複雜的一站。東側的上層第1月台停靠往淡水/北投的列車 、下層第3月台停靠往象山/新店的列車,西側的上層第2月台停靠往西門的列車 、下層第4月台停靠往台電大樓的列車 。
中正紀念堂 . 中正紀念堂
系統類別:台北捷運 TRTC
路線線別:淡水信義線/松山新店線
車站編號:R08/G10
車站名稱:中正紀念堂
英文名稱: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車站位置: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119之3號B1
車站結構:地下三層交會式車站.島疊式月台
出入口數:7個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