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舊高雄車站的月台軌道為分界線,現今高雄新站的開放區域大概只有分界線以南到建國路的二分之一部分,分界線以北到九如路的大片區域算是後期112(2023)年才會全數完工的部分。開放營運區域的各樓層包含了幾項重要設施,簡介如下:
● 1F-入口地面層:平面區域最重要的是今年度寒假期間,拆除中博高架橋的重要里程碑,車站站體西側打通全新的站西路,往來北端博愛路及南端中山路的用路人不再走高架橋,而是以市區的平面道路通過高雄車站。站西路側也成為110(2021)年進出高雄車站的主要出入口空間,從最早期的南側建國路端,到東側南華路的出入口,隨著時間及工程推進,歷次改變高雄車站的人流移動。
● B1-台鐵大廳層、捷運大廳層:下沉式大廳接近四分之一個區域已經開放使用,這也是旅客一踏進高雄新站最引人注的場地。B1大廳層包含了台鐵的東、西側大廳,以及捷運的2號出口,算是已經達成站內兩鐵轉乘的初步目標。值得一提的是,下沉式大廳的面積相當廣大,可以說南從建國路側北至九如路側都是下沉式大廳的範圍,現今完成的區域大約只有1/12,可以想見未來完工後的磅礡氣勢。
● B2-台鐵月台層:已完工啟用。
● B2-捷運商場層、B3-捷運穿堂層、B3-台鐵轉換層:高雄捷運在市區段採南北方向通過R11 高雄車站,由於B2剛好同為台鐵月台層,採東西走向,捷運車站站體分為南北兩側區塊互不連通,多數區域仍為施工中。
● B4-捷運月台層:相較於台鐵的工程進度,捷運R11 高雄車站在107(2018)年9月5日就正式切換至永久站體營運,受限於高雄車站整體的工程進度,只有B4月台層算是完工啟用(仍缺月台層北側電扶梯及電梯尚未開放)。雖然只使用B1大廳層的2號出口作為主要出入口,車站站體南側連通至B2捷運商場的動線與B3穿堂層皆已完工啟用,旅客可以直達B4月台層搭乘捷運列車。唯一的差別在於車站站體北側工程進度較為延後,使得高雄捷運北側連通至B2捷運商場的動線與B3穿堂層尚未完工,必須等到112(2023)年才能開放。
這一篇文章想讓大家想像一下,112(2023)年高雄車站全數完工後的情景,配合現有的細微線索再加上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悠遊在三年後才會實現的幻想時空中吧。
B1-台鐵大廳層、捷運大廳層
在樓層配置上,B1同時作為台鐵的大廳層與捷運的大廳入口層,自107(2018)年10月通車以來,B1的台鐵大廳層就發揮它運輸的重要功能。由於鐵路軌道在高雄新站是以東西方向通過車站站體,使得位於B1的台鐵大廳層必須分為東、西側大廳出入口才能在南北方向的中心軸區域規劃出非付費空間。
雖然高雄捷運的大廳層出口也是位於B1大廳層,但在平面圖上只是兩個小小的點狀區域(2號、3號出口),捷運的樓層配置圖甚至是從B2層才開始出現。這也跟空間的實際運用有很大的關係,就高雄捷運的範圍來說,真正的營運區域主要在於B4的月台層,以及B3南北兩側的穿堂層空間,至於往B2的捷運商場層與B1大廳層的出入口,只是為了引導民眾進入車站的通道而已。現今營運的方式只有開放南側站體的2號出口,略偏於台鐵B1的西側大廳位置,若以未來對稱的空間配置來看,北側站體的3號出口會在對角線的方向,但應該不會是台鐵B1的東側大廳出口,實際上的位置應該更為偏北,這個區塊應該就是預留的高鐵B1大廳層。
B2-台鐵月台層、捷運商場層
B2在樓層配置上主要是作為台鐵的月台層,以及捷運商場層兩部分。台鐵的月台層已經在107(2018)年就已啟用,高雄新站軌道呈現東西走向通過車站本體,第一月台位於北側,而第二月台位於南側。因為軌道的阻隔,B2整層樓被劃分成幾個區塊,最北端及最南端的兩個區塊是捷運商場,雖然空間規劃上不算是完全的鏡面對稱。而看捷運商場層的規劃,很明顯的以高雄捷運的平面圖來看,分成南、北兩個區塊,無法互相連通。
但最奇怪的是北側站體,也就是跟台鐵月台層相互對稱的位置,有一塊很特殊的空間,這區塊南側是連續壁,隔壁緊鄰台鐵1A月台的軌道,無法連通。而北側也與捷運商場層分隔開來,更別說是往上或是往下連絡。過去曾經討論過,高雄新站在設計時,已經有預留未來高鐵延伸進高雄站時的規劃,但僅有保留車站站體不含隧道的部分。換句話說,即使高鐵延伸到高雄新站,最大的問題在於隧道本身要如何接進車站本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鐵隧道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從左營站往南延伸,幾乎就是沿著現在台鐵地下化的路段周邊潛盾,然後以東西向的方位進入高雄新站。如果不是照這樣的規劃,無論是走市區博愛路或是其他的南北向幹道,軌道都沒有辦法接進高雄新站。
至於高鐵隧道接進高雄新站後會是在哪一層樓?這答案並不困難,既然台鐵月台層是在B2層,沒有理由會把高鐵月台層放在B3層,而且如果高鐵月台層是位於B3層,勢必會阻斷B3層北側捷運穿堂層往台鐵轉乘層的動線規劃,因此高鐵月台層一定是在B2層。所以答案揭曉,B2北側站體的神祕空間應該是「高鐵月台層」的預定位置,但在高鐵延伸還在評估階段下的前提,高鐵要進駐這個空間營運還言之過早,既然如此那要怎麼利用這塊空間,或許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回到B1大廳層的平面圖,中央區域的四組電扶梯外,出現一組非常奇怪的電扶梯向下直通B2層,就位置而言不是捷運的3號出口,靠近台鐵的南側區域卻沒有,只有北側才有配置。這應該可以猜測,高雄車站的北側B2層在高鐵沒有進駐之前,應該會作為商場空間使用。至於有沒有跟更北側的捷運商場連通,就要等112(2023)年啟用時才會知道了。
B3-捷運穿堂層、B4-捷運月台層
高雄捷運的平面圖將B3層區分成南、北兩個區塊,中間有些區域部分省略沒有呈現,但實際上B3層的區域範圍比這個大很多,至於未來會不會全部開放還是未知數。對於搭乘捷運的旅客來說,B2層的捷運商場層只是一個過渡帶,真正進站搭車的位置是在B3的穿堂層。無論是從南、北側方向抵達B3穿堂層,都可以直接進入捷運付費區搭乘(白色箭頭路線)。
從B4月台層離開的旅客,現今只能從B1的出口離站,現行開放的區域在B3層往台鐵轉乘區的位置還看不出所以然,只知道南北兩側的站體中間是被隔開的區域,無法連通。實際上B2層捷運站體是分屬兩側無誤,但B3層卻是與台鐵連通的,因為就原始規劃B3層除了是捷運的穿堂層外,更是重要的轉換層。台鐵與捷運的旅客不用像現在需經由B1大廳層轉換,可以直接從B3連通轉乘,非常類似於台北車站B3層台鐵與捷運淡水信義線的轉乘模式。
從捷運目前的平面圖看不出B3層與台鐵轉換層連通的模式,不過從R11服務台旁的消防設施圖中,可以看出部分端倪。想像一下,捷運B4月台層的配置整個移到B3層來,從南、北兩側的電扶梯上來,分別連到B3層的南、北側穿堂層。就平面配置來說B3穿堂層不算完全對稱,但還是接近鏡面對稱;電扶梯與電梯分別配置在南、北兩側的端點,月台層中間區域空一大塊空間實在是很可疑。再來,如果說是為了容納旅客而將月台層中間區域留出空間也說不過去,因為實際上B4月台層中間有非常多的落柱。
B3-台鐵轉乘層
B3層最令人好奇的除了是捷運的穿堂層外,同時也是台鐵的轉乘層(淺藍色區域範圍),台鐵(東西走向)與捷運(南北走向)在高雄新站採十字型的交會方式,所以需要配置轉乘樓層才能在站內相互轉乘。現今的營運模式可以視為利用B1大廳層作站內轉乘,但這是因為工程尚未全部完工的因素導致,未來實際的配置方式是以B3層做為雙鐵的轉層樓層。台鐵轉捷運的旅客從月台層下樓至B3,再從穿堂層進站下樓轉乘捷運;捷運轉台鐵的旅客上樓至B3穿堂層出站,再從台鐵閘門進站後上樓至B2月台層轉乘火車,更加省時便利(藍色箭頭路線)。
B3台鐵的轉乘層可能是受限於下方B4的空間規劃,只有單邊的入口,進站後可以至第1(南下)月台候車,或是第2(北上)月台候車,類似於南港站付費區的單邊設計,另一側則是售票窗口及自動售票機位置。要討論B3台鐵的轉乘層,要先從B2月台層的規劃說起,現行台鐵區域從B1大廳層進站後可以直接搭乘電扶梯或是電梯到B2月台層乘車。以東側大廳來看:手扶梯位於3-4車及6-7車位置、電梯位於5車位置;而西側大廳手扶梯則是位於10-11車及13-14車位置、電梯位於12車位置。但B1東西側大廳層往B2月台層的電梯無法連通至B3轉換層,也就是說B1往返B2、B2往返B3的動線配置是完全獨立的,旅客無法直接在台鐵的付費區內從B1往返於B3層。
月台層中間目前有一塊被封閉的區域,正好與行車室連在一起,這裡就是未來通往B3轉乘層的預定空間,特別的是往B3的電梯已經完工但尚未啟用。兩個月台未來將同時擁有兩組電扶梯往返於B3層,以方便轉乘捷運系統。在B2台鐵月台層有討論到,B2北側站體有一個神祕空間是「高鐵月台層」的預定位置,同理將空間配置平移到B3層來看,台鐵轉乘層的旁邊區域(黃色區域範圍)照理說應該就是高鐵的轉乘層無誤。但這個前提必須是在高鐵確定進入高雄新站,以B1大廳層北側空間作為營運空間、B2層作為月台層、B3層作為轉換層的情況下,才能成立。否則在高鐵未進高雄新站的假設議題中,所有規劃給高鐵運用的空間目前都會是閒置狀態。
B2月台層是軌道通過的危險區域,不可能開放給旅客通過使用,因此B2南、北側空間被區隔為兩個區塊是既定的事實。但B3層作為捷運與台鐵的轉換樓層,勢必南、北側方向都要能夠進入B3台鐵付費區,這塊高鐵的轉乘層空間即使不開放使用,要作為商場空間亦無不可。
B3-轉換層延伸區域
在高雄捷運B3穿堂層看消防配置圖時,發現另外一個吸引我目光的焦點。雖然捷運平面圖將B3層很簡單的分成南、北兩個區塊,目前已開放的南側空間幾乎就是全部的範圍,但實際上整個B3轉換層的南側區域可以延伸到接近建國路的端點。繼續往南的站體空間似乎有一塊沒有被使用的範圍,包含了電扶梯、還有像是捷運閘門的規劃,怎麼感覺這張配置圖好像似曾相識,似乎在哪裡出現過?
是的,這個延伸區域就是過去10年捷運R11 高雄車站臨時站的站體空間,對照當年的穿堂層平面圖完全一致,這就讓我有一個想像的空間,有沒有可能臨時站的站體空間在整個高雄新站的設計中,扮演其他的角色。首先要強調的是,R11 高雄車站臨時站的站體距離永久站的位置有落差,所以它不可能是R11 高雄車站永久站的站體部分,不會是穿堂層也不會是月台層。
而在捷運R11 高雄車站的剖面圖中,透露了一絲線索。中間區域的2號、3號出口配置原則上會是對稱性的規劃方式,現行已經開放的2號出口有哪些空間設施,未來的3號出口全部都會有,只是方向不同而已。但位於最南側建國路端的1號出口的與最北側九如路端的4號出口,照理說也應該是這樣對稱性的規劃方式,可惜還是略有差異性。線索在於最南側建國路端的1號出口方向,從B2捷運商場層有一組電扶梯可以通往B3捷運穿堂層,從前面文章的討論中我們知道,未來高雄捷運的站體範圍內能進入B3穿堂層的位置應該只有3個:南側2號出口一路往下至B3層、北側3號出口一路往下至B3層、然後就是台鐵B3的轉乘層。
那為什麼1號出口這邊有辦法可以直通B3穿堂層?或許我們可以這樣一步一步模擬想像一下:
● (1F→B1) 從1樓地面層建國路端方向的旅客進站,先穿過舊高雄車站的帝冠式建築後,才能搭乘電扶梯向下到B1的大廳層空間。
● (B1) 繼續往北直走,我的左右兩側是台鐵的西、東側大廳,走到最中央區域會看到第二組從1樓下來的電扶梯,正好就是現在開放的B1台鐵大廳層區域。
● (B1) 如果我是搭乘台鐵的旅客,我會從西、東側大廳進站搭車;如果我是搭乘捷運的旅客,我會從2號出口進站搭車。
● 問題來了:如果我是要到B2捷運商場購物的民眾呢?
(前提當然是要去南側商場,因為從建國路端方向前往北側商場我必須要跨越半個車站站體才能由捷運3號出口進站。)
● (1F→B1→B2) 這個問題就牽涉到,一般沒有要搭車的旅客(台鐵或捷運),有沒有辦法從B1不經捷運2號、3號出口而抵達B2捷運商場層。這當然是可能的,因為高雄車站的規劃在南側建國路端的1號出口,以及北側九如路端的4號出口進站後,共設計有4處往B1的電扶梯及電梯。如果高雄捷運要把1號、4號出口當成自己的出口看待,那麼就代表南、北兩側的站體必須同時配置了往B2捷運商場的電扶梯及電梯才可行。
● (B2→B3) 最後要從B2捷運商場層到B3穿堂層,只有最南側建國路端的1號出口方向才有配置,我認為這裡應該就是利用過去臨時站的站體空間,設置從上方B2商場層到B3穿堂層的電扶梯。
● 所以嚴格來說高雄車站的1號出口定義包含了:
1. 建國路端方向,舊高雄車站的帝冠式建築到站體南側B1的大廳層空間。
2. 站體南側B1大廳層往B2捷運商場的電扶梯(與電梯)。
3. 站體南側B2捷運商場層到B3穿堂層的電扶梯(與電梯)。
● 至於原本B3最南側臨時站的站體空間會不會改成商場空間,還是呈現閒置的狀態,有待未來再作釐清吧。
部分圖片資料來源:
Mecanoo建築師事務所:高雄車站段地下化模擬概念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aje6ol9As
高雄車站鐵路地下化3D動畫宣導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iBHQxEh_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