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高雄車站模擬概念影片
資料來源:Youtube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 http://www.rrb.gov.tw
Mecanoo高雄車站段地下化模擬概念影片
資料來源: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aje6ol9As
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 http://www.rrb.gov.tw
系統類別:台灣鐵路 TRA
路線線別:西幹線、屏東線
車站編號:4400
車站名稱:高雄
英文名稱:Kaohsiung
車站位置:N/A
車站結構:跨站式車站(已改為地下四層新站)
月台數量:4個島式月台(第1月台:1A/1B、第2月台:2A/2B、第3月台:3A/3B、第4月台:4A/4B)
如果說高雄鐵路地下化後,會讓我懷念的一個印象,我會回答「中博高架橋」,這是位於後站讀書及工作的我,前往前站最直接的道路。它連結前站中山一路與後站博愛一路之間,穿越台鐵高雄站的月台及軌道上方,包圍在帝冠式建築的舊高雄車站身邊;過去16年的時間,它就像一座燈塔矗立在高雄車站(臨時站)旁邊,也像一條緞帶縫合被鐵路劃開的南北區域。原先為了三鐵共構工程而封閉的中博地下道,改以臨時的高架道路「中博高架橋」連結,新的地下化車站完工後,中博高架橋將走入歷史;而根據一開始的建築規劃,高雄新站的站體將包含新的「中博地下道」,曾經還因為中博地下道將放於B1層還是B3層,引起了不少討論話題。
從民國98(2009)年提出的建築模擬影片,當時還可以看見新「中博地下道」的設計概念,整座高雄新站的外觀站體比較接近於現今已通車的台中新站,以跨站體的大型衍架天棚覆蓋,而非現今的波浪型天棚。中博地下道從站體的B3層兩側通過,所夾出的區域正好作為車站內台鐵與捷運的轉乘層,顛覆了原始設計以B2作為穿堂層,需上下轉乘的不便性。站體的設計經過多次更改,後來考量高雄車站特定區的整體意象完整性,以及因應防洪與台鐵捷運軌道工程的風險評估、都市景觀及公共運輸形象等因素,最終決定將新中博地下道方案取消,中山一路與博愛一路南北連結改以平面化的方式規劃,採環抱車站特定區之方式穿越。車站的站體規劃在民國103(2014)年確定採用荷蘭女建築師Francine Houben設計的版本,由Mecanoo建築事務所提出的模擬概念影片,將是未來車站落成後的實際景象。
看完這段模擬影片,心裡其實很感動,因為它正在我的生活當中逐步成真;整個高雄計畫將於民國112(2023)年才會全數完工,部分工程甚至要等到107(2018)年10月的高雄車站地下化後才能開始動工。透過影片我們可以先睹為快,體驗一下從91(2002)年開始,跨越超過20年的時間後,我們會看見的全新世界。未來,或許不再有前、後站之分,取而代之的是高雄車站的南側及北側出口。從舊前站建國二路方向過來的旅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帝冠式建築的舊高雄站站體,它將作為過去與現在的連結,從這裡開始正式進入高雄新站的範圍;站體全區覆蓋著綠意盎然的景觀天棚,除了作為1樓空間的遮陽蔽雨之用,2樓的綠化景觀設計及腳踏車道,提供給市民更多的活動及休憩場地。先前拍攝過的天棚(拱頂桁架)我以為只有覆蓋在下沉式廣場的上方,結果大錯特錯,這個天棚的區域幾乎是整個高雄新站的全部範圍,從建國二路端一直延伸到九如二路端,非常壯觀。影片1分53秒的地方有一個飛越下沉式廣場與車站大廳的鏡頭,上方的天棚無限延伸,將一直到九如二路的出口方向;還有從2分58秒起的飛躍動畫,呈現出完整的廣場空間。現在的天棚施工區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要等到112(2023)年全部完工才會看到這麼華麗的畫面。
2樓的綠化景觀像是個大面積的花園,更像是個遼闊沒有邊際的陽台,民眾可以沿著從1樓延伸上來的自行車道,恣意在2樓的微風輕拂中享受騎單車的樂趣。景觀天棚的公共空間規劃,並不像一般的平面空間,它是有上下起伏類似於波浪狀的設計;圓形的天窗更可以讓陽光直接照入車站內,白天時間無須提供額外的照明。影片中所提到的北側廣場,就是由現今後站九如二路方向過來的旅客,所看見的第一眼印象;從這個方向過來的旅客,會先看到一個下沉式的圓形空間通往B1大廳層,其實從1樓廣場繼續往前走,映入眼簾的就是位於站體中央,75公尺跨距的下沉式廣場及車站大廳。我認為,整個高雄新站就是以這個車站大廳為中心,來自四方的人潮首先匯集於此,可以稍作停留,也可以找尋自己的搭乘工具繼續往前行。
B1的空間規劃,在這段影片中其實比較沒有那麼清楚,我個人的猜測是周圍玻璃帷幕內是台鐵(高鐵)的售票處及付費區,至於實際空間是怎麼分配並不了解。目前台鐵的軌道是呈現東西方向通過高雄站,雖然說車站有預留高鐵的使用空間,最大的問題在於高鐵延伸高雄站的可能性不明,路線及隧道的規劃也是未知數,不像台北車站地下化時就已經確定高鐵會進入台北站,因此站體設計可以同時規劃高鐵及捷運淡水線的相對配置。假設高雄新站各分一半給台鐵跟高鐵使用,那麼是否在高鐵延伸高雄站前,會有一半的站體空間閒置不用;而車站大廳及月台配置是否都分配各半使用,還是說目前的站體規劃先以台鐵營運為主軸,未來若高鐵真的延伸進入高雄站,至少已經有預留空間可以使用,而不需要在他處另闢新棟建築。再來就是捷運紅線的穿堂層,目前已知B3是台鐵與捷運的轉乘大廳,所以搭乘台鐵在B2下車的旅客,有點類似於在台北車站月台11車位置下樓轉乘捷運的模式,下樓到B3後出站,同樓層進入捷運付費區轉乘高捷。但從高雄車站要搭乘捷運的旅客,在影片3分33秒的右方,有出現一道往下的樓梯及電扶梯,既然這裡不是通往台鐵的付費區,有可能的猜測應該是通往B3的轉乘區,也就是說R11高雄車站的穿堂層其實就是B3的轉乘層,到時候再來確認真偽。
台鐵與捷運紅線在高雄新站採十字型交會,根據站體規劃一定需要配置轉換層,只是從原本的B2改為B3,減少旅客轉乘動線需先上樓再下樓的不便。目前搭乘捷運經過R11永久站體時,有發現車站月台層的規模其實就是一般島式月台的大小,各配置一組往南北方向的電扶梯,所以搭乘捷運的旅客先到B3穿堂層離站後,可以選擇進入台鐵轉乘層搭乘台鐵列車,或是從電扶梯上到B1離開車站。而台鐵月台層位於B2,抵達本站的旅客有兩種選擇,搭乘電扶梯上到B1穿堂層離開車站,或是往下到B3轉乘捷運。
高雄新站樓層配置方式
地面層(1F/2F) 廣場、歷史車站、公車轉運站、長途客運轉運站、商業空間
地下一樓(B1) 穿堂層:車站大廳、售票處、自動售票機、停車場、驗票閘門
地下二樓(B2) 月台層:台鐵月台、高鐵月台(預留空間)
地下三樓(B3) 轉乘區:台鐵、捷運轉乘大廳
地下四樓(B4) 月台層:捷運紅線R11永久站月台
臨時站影像回顧
[ 2011-2018 環島週遊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