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0_A04.JPG

20181020_A03.JPG

20181020_A04.JPG

20181020_A01.JPG


20181020_A02.JPG  

 

系統類別:台灣鐵路 TRA
路線線別:西幹線、屏東線
車站編號:4400
車站名稱:高雄
英文名稱:Kaohsiung

車站位置:高雄市三民區建國二路320號B1-B4
車站結構:地下四層車站(與高雄捷運紅線高雄車站雙鐵共站)
月台數量:2個島式月台(第1月台:1A/1B、第2月台:2A/2B)

 

〔高雄鐵路地下化〕


  捷運R11高雄車站永久站啟用後,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高雄鐵路地下化緊接著將要完工通車;或許是因為已經等待了10年的時間,這一個月過得非常快,一轉眼高雄市區的平面鐵路將要正式走入歷史。對高雄而言,這是一次見證歷史的重要時刻,鐵路運輸將要迎向全新的紀元,這也是台灣第二個鐵路地下化的城市實例,就在我成長的家鄉。台灣第一個鐵路地下化源自民國72年開工的台北市區,先經過6年的時間完成第一期的台北車站地下化工程,最終經過長達28年時間在不同時程、橫跨雙北不同區段,前後合計四期的台北鐵路地下化專案,將台北市區平面全數鐵軌移入地下。


  高雄鐵路地下化大致上只分為前後兩期,施工期間長達10年的第一期工程,幾乎是整體地下化工程最重要的部分。和台北專案不同的是,高雄專案將原本分為「高雄計畫」、「左營計畫」、「鳳山計畫」三個區段的計畫同時發包執行施工,第一期通車時從新左營站以南,一直到鳳山站的平面鐵軌全數移入地下,除了原本左營、高雄、鳳山三個平面車站改為地下化車站外,並同時啟用新增的7座地下通勤車站,對民眾來說這樣的營運模式一步到位,不需要採用分段通車或是有暫不營運的特殊現象產生。而第二期工程預計還要再5年時間才能完工,工程內容包括高雄新站北側站體的主體工程、南側站體及東西向站體的延伸工程、還有完成原有平面路段的市容景觀恢復、綠化鐵路沿線廊道等,這些都需要現今鐵路地下化後才能開始施工執行。


  地下化通車前一夜,對許多高雄市民來說,不只是一個星期六的假日,更是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從新聞報導或是網友的直播影片中,看到很多民眾或許不是鐵道迷,只是每天搭乘火車通勤或是利用鐵路往來的旅客,在這一刻特別到高雄車站臨時站,送別最後一班平面時期的列車離站。臨時站自民國91年3月28日啟用以來,至今經過了16年又6.5個月的光陰,而台鐵於當日晚間9時30分舉辦「再見!高雄臨時站」晚會,希望以歡喜的心情與民眾一起送別高雄臨時站。最後一班車是22:27分開往屏東潮州的141次PP自強號,末班列車開出後高雄臨時站正式宣告功成身退,TRA工程人員當晚即將要進行鐵軌切換的作業,為的是要在明日早上6點前切換完成,讓列車正式轉入地下化新線軌道行駛。心裡的感覺很特別,看見自己的城市邁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全新的車站與全新的視野,讓我思考該怎麼撰寫這一次在自己家鄉的採訪報導。

 

20181020_C01_東出入口.JPG

20181020_C02.JPG

20181020_C03.JPG

20181020_C04.JPG

20181020_C05.JPG

20181020_C06.JPG

20181020_C07.JPG

20181020_C08.JPG

20181020_C09.JPG

20181020_C11.JPG

20181020_C12.JPG

20181020_C13.JPG

20181020_C14.JPG

20181020_C15.JPG

20181020_C16.JPG

20181020_C17.JPG

20181020_C18.JPG

20181020_D01_西出入口.JPG

20181020_D02.JPG 

20181020_D04.JPG

20181020_D05.JPG

20181020_D06.JPG

20181020_D07.JPG

20181020_D08.JPG

20181020_D11.JPG

20181020_D12.JPG  

 

〔高雄新站B2月台層〕


  9月初在R11高雄車站永久站的採訪,其實已經完整紀錄了高雄新站南側1樓下沉式廣場、B1穿堂層及雲朵天棚的部分全景影像,剩下未開放的區域就是B1兩側玻璃門內部台鐵的大廳層,以及B2台鐵月台層的景觀。事實上,地下化車站除了捷運系統以外,多數車站一直是最單調也是最難拍攝的風景主題;舉凡北部地區的板橋、台北、松山、南港四座車站,在我的環島旅行中雖然是最常利用的轉乘車站,卻是最少拍攝的地點。首先,地下化區段的車站拍攝範圍較為受限,除了月台上頻密的柱子及人群流動外,採光及拍攝角度也不像平面車站那樣明亮及寬敞。其次,我覺得地下化車站的站體設計幾乎如出一轍,不像平面或是高架車站能有比較多元的設計選擇,地下車站如果沒有站名牌看起來好像都差不多。第三點,地下化車站不會是對號列車起迄的車站,除非是部分區間車可能有機會,但要拍攝整列的火車車體還是要在空曠的車站區域才漂亮,配合晴朗的天氣及陽光當作自然背景,才是我心目中的影像拍攝首選。


  高雄市區地下化工程全長15.37公里,共有10座車站,原有左營站、高雄站(含高雄捷運R11永久站)及鳳山站改為地下化,增設7座台鐵捷運化地下通勤車站,包含內惟站、美術館站、鼓山站、三塊厝站、民族站、科工館站、正義站。高雄站、美術館站、及鳳山站規劃為2個島式月台4股道,其餘車站則為2座側式月台2股道的設計。TRA高雄新站軌道採東西方向通過,新站售票口及穿堂層大廳位於站體B1東西兩側,分為東售票處(1A-7車入口)及西售票處(8-15車入口)。月台層位於B2,長度可停靠15節車廂,設有2個島式月台4股道;北側為南下第1月台,南側為北上第2月台,其中正線分別位於1A及2A月台側,類似於南港站由南往北的軌道配置方式。


  高雄站、美術館站、及鳳山站規劃為2個島式月台4股道,其實就是一般地下化車站的標準配置,可以提供列車待避功能,如果沒有看站名牌各站感覺都很相似。高雄站的第2月台面積比第1月台大上許多,刻意兩個月台我都從頭走到尾端,15節車箱的長度無論是PP或是大編組的DMU都能停靠,只是月台的運用可能不及北部列車的頻密度,多數時候只用單側月台就可以應付。而我想知道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月台上有關轉乘捷運的配置,目前搭乘TRA到高雄站需要從B1大廳層,由捷運的入口進站下樓轉乘。實際上從B2月台層應該可以直接下到B3轉乘捷運,這一次倒是沒有看到下樓的電扶梯或是樓梯設計,猜測短期內可能沒有辦法直接從B3轉乘。

 

20181020_A05.JPG

20181020_A06.JPG

20181020_A11_第1月台.JPG

20181020_A12.JPG

20181020_A13.JPG

20181020_A14.JPG

20181020_A15.JPG

20181020_A16.JPG

20181020_A17.JPG

20181020_A19.JPG

20181020_A20.JPG

20181020_A21.JPG 

20181020_A22.JPG

20181020_A23.JPG

20181020_A24.JPG

20181020_A25.JPG

20181020_A26.JPG 

20181020_A28.JPG

20181020_A29.JPG

20181020_A31.JPG

20181020_A32.JPG

20181020_A33.JPG

20181020_A34.JPG

20181020_A35.JPG

20181020_A36.JPG

20181020_A41.JPG

20181020_A43.JPG

20181020_A44.JPG

20181020_A46.JPG

20181020_B01_第2月台.JPG

20181020_B02.JPG

20181020_B03.JPG

20181020_B04.JPG

20181020_B05.JPG

20181020_B07.JPG

20181020_B08.JPG

20181020_B09.JPG

20181020_B12.JPG

20181020_B13.JPG

20181020_B14.JPG

20181020_B15.JPG

20181020_B16.JPG

20181020_B17.JPG

20181020_B18.JPG

20181020_B19.JPG

20181020_B20.JPG

20181020_B21.JPG

20181020_B24.JPG

20181020_B25.JPG  

 

〔高雄新站B1大廳層南側〕


  習慣舊站動線的旅客,首次來到高雄新站通常會有迷失方向的感覺,今日採訪的時候就遇到2組旅客,詢問我有關出口的方向。原本列車到站後,單純上樓梯然後走天橋往前後站的動線,搖身一變改為出站時位於B1下沉式廣場,往前後站的方向突然變得複雜許多。加上新站中央站體部分是圓形廣場的設計,雖然現在只有開放南側的半圓範圍,但還是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才不至於遺失方向。我很喜歡TRA在牆面放上2023年完工時候電腦模擬圖的想法,這不只是給旅客的一個夢想與期待,也是一個作為實際指引方向的告示,它不只是一個電腦模擬圖,它是個未來將要實際呈現在大家眼前的真實場景。


  目前高雄新站已經完工開放的範圍,大概只有南側站體的六分之一區域,實際站體的規模到了2023年才能親眼所見。北側站體落在舊站月台至九如路的大片範圍,要等地面軌道及月台全數拆除後才能開始施工。就算只有南側站體,大致上還是可以分為南、北兩端來作介紹:南側站體的北端在前次採訪捷運R11高雄車站永久站時已經介紹過,南側站體的北端(加上北側站體的南端)所包圍的圓型區域就是下沉式廣場的正中心部分,這裡將是台鐵、高鐵(預留)及捷運的入口處。本次要特別介紹的是南側站體的南端區域,這裡已經很接近建國二路的位置,地下化通車後有網友提到這個方向出現了一座很不搭軋的樓梯,除了外型不像是完工的樓梯設計,開口方向也朝著牆壁,旅客還要轉180度方向才能進站搭車。


  這個方向進出站的旅客明顯少了很多,但卻讓我駐足了許久,因為我好像正站在過去與未來的交會點。先說結論,這座樓梯不是永久站體的一部分,它的怪異特徵與周圍的建築息息相關。首先,頂端的雲朵天棚在這裡整齊的被裁斷,抬頭望去旁邊就是中博高架橋,再往上走會看到一座很像船艦的通風井,這裡曾經是捷運R11臨時站的出入口,換句話說牆面後方其實就是R11臨時站的出口,再往右邊看過去,是高雄臨時站的前站與跨站天橋。未來這些建築全數拆除後,這個地方將是從建國路方向過來,踏入帝冠式車站入口後的位置;這座方向詭異的樓梯將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電扶梯及樓梯。以過去的角度來說,中博高架橋、捷運R11臨時站、高雄臨時站是即將或已經走入歷史的風景,而從未來的角度而言,高雄新站承續了前述建築的功能及意義,繼續發揮位於高雄市區最重要的中心轉運角色。

 

20181020_E01_南端站體.JPG

20181020_E02.JPG

20181020_E03.JPG

20181020_E04.JPG

20181020_E05.JPG

20181020_E06.JPG

20181020_E07.JPG

20181020_E08.JPG

20181020_E09.JPG

20181020_E11.JPG

20181020_E12.JPG

20181020_E13.JPG

20181020_E14.JPG

20181020_E15.JPG

20181020_E16.JPG

20181020_E17.JPG

20181020_E19.JPG

20181020_E20.JPG

20181020_E21.JPG

20181020_E22.JPG

20181020_E23.JPG

20181020_E24.JPG

20181020_E25.JPG

20181020_E26.JPG

20181020_E27.JPG

20181020_E28.JPG

20181020_E29.JPG

20181020_E30.JPG

20181020_E31.JPG  

 

〔高雄新站B1大廳層北側〕


  B1大廳層北側在採訪捷運R11高雄車站永久站時已經報導過,差別只在於白天及夜間的景色,這一次要特別介紹往後站方向的動線規劃。原本新站與3B月台的牆面已經移除,事實上往後站的方向現在是利用臨時站的3B月台與北端天橋銜接,回想起一年前我還在這個月台搭乘喔熊騎喚列車,一年後已經改變了這麼多,不再有火車停靠。跨站天橋的南端(往前站方向)已經封閉,北端(往後站方向)往第4、第5月台的樓梯也全部用牆面隔開,旅客只能直接走到後站。以前走這條跨站天橋時,總覺得前後站的距離好遙遠,現在只剩下一半的距離;現在的後站就是一個大工地,甚至有點像廢墟的感覺,真的是落差好大,臨時站的後站站體只剩下連絡功能,有關售票及乘車的業務都已經移至地下化的新站營運。

 

20181020_G00.JPG  

20181020_G01_後站出口.JPG 

20181020_G02.JPG

20181020_G03.JPG

20181020_G04.JPG

20181020_G05.JPG

20181020_G06.JPG

20181020_G07.JPG

20181020_G08.JPG 

20181020_G09.JPG

20181020_G10.JPG

20181020_G11.JPG

20181020_G12.JPG

20181020_G13.JPG

20181020_G14.JPG

20181020_G15.JPG

20181020_G16.JPG

20181020_G17.JPG  

20181020_F01_北端站體.JPG

20181020_F02.JPG

20181020_F03.JPG

20181020_F04.JPG

20181020_F05.JPG

20181020_F06.JPG

20181020_F07.JPG

20181020_F08.JPG

20181020_F11.JPG

20181020_F12.JPG

20181020_F13.JPG 

20181020_F15.JPG

20181020_F16.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江子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