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2次 普悠瑪自強號 樹林-鳳林
222次源自於100(2011)年9月「配合內灣支線通車、臺中高架化工程及高雄地下化工程施工需要」及「台鐵啟用新式車次編法」改點時,才出現的全新車次。但222次初期以及前身並不是TEMU,而是行駛於北迴線的PP車次;222次的前身是逢週五到週日才開行的2003次自強號,TRA在97(2008)年12月的改點時,調整部份列車時刻並增開200X、20XX的加班PP車次,輔助北迴線在週末時段運輸旅客的能力。所以100(2011)年度之前200X、20XX開頭的自強號列車多半只有在假日開行,而在TEMU加入營運後,這些臨時的加班車次多數也走入歷史,僅有少部分轉型成為每日車次。
2003次PP實際上是97(2008)年12月改點時才出現的班次,存在將近3年左右時間,一開始的開行時段就已經很接近現在的222次,台北站11:35分開車,抵達花蓮站的時間為14:02分,車程時間為2小時27分。100(2011)年9月台鐵啟用新式車次編法後,2003次PP改為222次並調整於週六才行駛。時隔2年時間,102(2013)年9月普悠瑪號加入營運後,222次才正式改為普悠瑪號編組營運,同時成為每日行駛的固定班次。此時的TEMU全數由台北機務段派車,222次的編組方式跟223次串接在一起,事實上223次的演變也非常複雜,早期先與226次串接,當時的223次其實是跑在現在225次的時間帶;普悠瑪號大幅增班後開行新的225次,原本223次提前到14點40分左右的時段,剛好改與222次串聯運用。
222、223次的編組用運持續了3年左右的時間,期間TEMU分派於台北及花蓮機務段調度,後期花蓮機務段開始派車營運後,北迴線由花蓮站起訖的列車多由花蓮支援。105(2016)年10月配合台中高架化第一階段工程完工,進行年度時刻調整時,正式將222、223次的串聯運用拆開,這時期的222次改為太魯閣號編組行駛。而最近一次的巨大變化,出現在107(2018)年10月「高雄鐵路地下化通車、台中高架新增通勤車站、東部幹線增加林榮新光站」改點時,本次改點的亮點之一是花東線上的林榮新光站通車營運,TRA將部分TEMU增停本站。
林榮新光站的復站與222、225次的歷史演變有很大的關係,林榮新光站於107(2018)年7月10日正式啟用,是花東線上唯一的地下車站,也是花東線車站在月台及大廳層配置有電扶梯的簡易站,規模不容小覷。以TRA的規劃來說,本站每日單向停靠6個車次,雙向一共12班車,雖然主要停靠的是區間車(單向各3班)佔了一半比例,集中分布在早上到下午的零星時段。考量到旅遊人潮的潛力,TRA不僅將1、2次環島觀光列車莒光號停靠本站,同時也安排了4班普悠瑪號停靠,對於本站的未來性可以說是非常重視。4班普悠瑪號其中為一對往返台東的列車(412、431次),原本412、431次的花東段就是採多站停靠模式,增停林榮新光站對於整體排點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也沒有增加太多行車時間。
另外一對列車是將原本只開行到花蓮的222次延駛停靠,先前像是228、232、(402、426)次延駛,主要旅客幾乎都在花蓮、(台東)站下車,只有很小比例的旅客是搭到終點站。與其空車行駛到終點站,不如沿途停靠重要的車站載客,這跟西部幹線的情況不同的是花東線的車次數量少很多,對於沿線旅客來說班距長達1小時是很常見的事情,區間車也不如西部幹線密集,很多時候還是需要對號列車停靠才能補足冗長的班距。因此222次延駛後停靠吉安、(志學:225次停靠)、壽豐、及林榮新光,但林榮新光站為兩座側式月台的設計,並不適合作為端點站。列車必須要再往南行駛,最適合的就是在鳳林站折返,再往南行駛其實就沒有更大效益,因為1小時前剛有422次普悠瑪號採多站停靠模式開往台東,222次後面10分鐘還有一班往台東的站站停642次莒光號可以使用。
222、225次延駛至鳳林站始發,這也是花東線上暨志學、壽豐、及知本三站後,第4個作為TEMU折返的起訖車站。這是首次出現以鳳林站為終點站的對號車次,222、225次延駛鳳林站的時間至今只有不到短短2年時間,這班車其實對於花東線上的旅客幫助不小,開行時段也很不錯。個人的搭乘經驗中,當然主要旅客都在花蓮站下車,但大約還可以有三成左右的旅客繼續前往吉安、壽豐、鳳林等站。至於林榮新光站上下車的旅客大概是個位數甚至是掛0,因為就前往兆豐新光農場的遊客來說,222次的時段太晚了已經過了中午時段,反而是回程的225次剛好可以乘載旅客返回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