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車 南迴.山側靠窗
南迴線的列車主要都是以慢車為主,訂位取票的時候有特別要求靠窗的座位,這次非常幸運全部16張都是靠窗,但南迴線最重要的海景,僅限定於海側才能窺見。三天早晨的第一班柴聯自強號,全部都劃在山側,一開始其實有點失望,因為就電腦系統僅能指定靠窗或靠走道,剩下的山海側要用二分之一的機率來賭看看。莒光號比較有規律,無論是哪一節車廂都是單數靠海,雙數靠山;但DMU原則上單數靠山,雙數靠海,但逢3的倍數之車廂則相反。算來算去還是沒算到奇蹟,當然有幾班DMU有靠海,都是中午過後台東發的班次,早上的三班就只好認命啦。
不過呢,該說是因禍得福嗎?反正拍攝海景的部份可以留到下午,上午的話看看山景也很棒!早上南下的列車太陽在山側,大多數人都是拉上窗簾遮陽,但我發現山側座位其實真正會照到太陽要過屏東之後,因為在高雄-屏東之間是西南往東北向的走法,反而是海側會照到太陽。拉上窗簾好好休息,正好可以補足環島旅行中,每天晚間缺乏的睡眠,椅子上隨便一窩都好睡,也不用顧行李。列車過枋寮之後的海景其實也不算很長,主要在「內獅-枋山」之間,早晨拍的好處是不會逆光,下午有時候陽光過於強烈,反而反射得很嚴重。南迴線進入山區路段之後其實很陰涼,連續不斷的長隧道遮蔽了不少日光,加上山區氣候多變,有時候天空陰陰的會有陣雨,實際能看到陽光的機會不太多。
離開山區過瀧溪站以後,從金崙-太麻里之間的太平洋海景路段也很美,不過這時候的太陽已經開始照射海側座位,大部分人已經拉上窗簾無福看見。山側座位的優點一來其實照到太陽的機會不多,二來可以好好補充睡眠,一路睡到台東,這幾天大概都是從第二班車之後才開始拍照,看來似乎是個不錯的安排。第三個好處是跟座位編排有關係,因為劃到的座位號碼都比較大,後來才發現在DMU的座位安排上,號碼越大的座位其實離車門越近,上下車較為方便,這算是無意中的一個小小發現。
4 車 南迴.莒光號
南迴線上的對號列車只有柴聯自強跟莒光號兩種,雖然自強號用的是柴油車,無論是車速或是性能上都比不上電聯車,卻已經是最好的品質。以往從台北到花蓮有傾斜式列車可以搭乘,不然也還有PP,除非是要直接前往台東才用DMU;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覺得花一樣的價格但品質確有差異總是奇怪。對我來說,其實開始慢慢喜歡上DMU,覺得有一種越老越喜歡的韻味,雖然速度慢,柴油廢氣難聞,沒有先進的車內LED甚至是LCD,引擎噪音大,行駛車廂震動,可是穿梭在南迴線的崇山峻嶺中,或是花東線的田園景致,搭配上DMU的怒吼,特別有感覺。從高雄到台東搭乘DMU大概是2個半小時,如果是直達班次約2小時出頭;莒光號的話約3到3.5小時,因為要交會列車的關係,提升速度的效果其實有限,這已經是南迴線最快的班次安排了。
幾班早上的柴聯自強號都是靠山側,原本想說如果有空位的話就自己換位子,沒想到平常日往返台東的人好多,不是什麼特別假日,但DMU都可以坐滿,頂多有幾個零星空位而已。大多數旅客還是選擇自強號為主,在部分通勤時段可以見到有站票的情況;南迴線東部除了台東以外的幾個車站,像是知本、太麻里、金崙等等都是觀光景點,旅行團的遊客特別多,月台上滿滿的候車乘客可以填滿整節車廂,反之過了這些車站車上也幾乎空空如也。
莒光號的話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內裝比較高級的改造車FPK10400,另外一種是常見的SP摺疊門編組,我個人當然喜歡新車。FPK10400目前僅有少數幾個班次運用,改造後的車廂明亮,舒適的座椅跟友善的乘車環境,加上有LED顯示,幾乎就是媲美PP的內裝,本次搭乘的704次就是這款列車。其餘大多數車次用的是舊型的摺疊門編組,年代久遠,不過因為南迴線站距較大且沒有通勤旅客,用摺疊門編組雖然較為老舊但仍算合理。舊型莒光跟西部幹線用的大同小異,南迴線固定掛8節車廂,其中部份列車的第1車作為兩鐵專用車廂,有一半車廂空間可以放腳踏車,而乘客的座位就在本節車廂,所以一般如果不是攜帶腳踏車的旅客座位都不會劃在在第1車。另外,第2車的部份座位有些列車規劃成博愛座,從1到20號座位用粉紅色頭靠代表博愛座,購票旅客的座位從21號開始劃位,如果說搭乘莒光號沒有座位的時候,可以多利用第2車的位子休息。本次搭乘的708次剛好在2車22號,但我看前面20個博愛座都沒有老人使用,完全都是空的,後來才有幾個旅客換位子到此區休息,幾乎都是空位。
3 車 南迴.觀光列車
還有一種特殊的莒光號在4車沒有討論到,那就是環島觀光列車,一列是從台北逆時針方向經南迴線往花蓮的1(51)次,另一列是順時針方向從花蓮經南迴線往台北的2(52)次。本次的旅行也在第三天安排了第51次莒光號搭乘,由於這是易遊網包下的專車,停靠站可自行決定,另外加掛6-8車三節車廂作為一般莒光號,開放給一般民眾搭乘。只是這是屬於台鐵所謂的「觀光列車」,不發售無座票,必須持有本次車票才可搭乘,相對的乘車品質也提高許多。雖然是莒光號的排點,因為停靠站少,加上舒適的品質,常常都是旅客搶先訂購的目標。
加掛的三節車廂都是採用FPK10500型新莒光號車廂,內裝精緻附有LED,每節車廂採雙扇自動門,不需自行手拉摺疊門上下車,相當方便。訂票的時候嘗試「枋寮-台東」區間,剛好有配位就趕快訂下來,巧合的是雖然枋寮站上來不少旅客,但我旁邊的27號座位一直到台東都沒有人坐,我可以享用兩個座位的空間,搭乘率超過九成。只是這型車廂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改造的時候在座位安排上會有一半的座位會正對柱子,剛好我的25號就是地雷座,轉頭只見整面牆壁,只能稍微往後看到一小塊後方玻璃的空間。全車有一半的靠窗座位都是這種型式,相對其他一半座位就可以擁有幾乎三分之二面窗戶,但窗簾設置在前後排的位子旁邊,怎麼看都覺得很尷尬。
如果不介意位子的就沒什麼關係,這班車在西部幹線是行駛時間最短的一般莒光號,而又因為跨線的緣故,可以直接經南迴線到花蓮,行程安排非常方便,算是非常物超所值的列車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