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127次 山線普悠瑪號 南港-潮州
早在今年2月份的「Departure」系列報導中,我就已經將110次寫完,但去程的133/127次一直遲遲無法著手,是因為寫作資料不夠還是沒有靈感,這班車一直沒有記錄下完整的演變歷史。相較於110次自誕生後,幾乎是我每次環島旅行首日的固定首班車次,從高雄直達台北再銜接往花東的TEMU,133/127次反而甚少搭乘,主因當然是因為台北端開行時段過早,中午時段就預備返程回家,以我的行程規劃不如再安排426次往台東後,轉乘374次經南迴線更為順暢,同時也將TR-PASS的價值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133次與110次是同時期出現的車次,105(2016)年年底,上午時段北上的110次普悠瑪號先以週末加班車的形式出現,為了開行這班車,前一天必須先開行133次南下,在潮州站過夜後隔天早上再行北返。值得注意的是,初期只有開行週五六日三天,但由於使用同一個編組營運,133次與110次實際上開行的日期會相差一天,也就是說週五六日開行的133次抵達潮州站後,作為隔日週六日一的110次返回南港。再廣泛的說,週末期間的這六個車次實際上是使用同一個編組調度,也就是110次抵達南港站2B月台後,稍作整備直接當作該日的133次再度南下潮州,直到週一的110次返回南港站後,才完成編組運用回送樹林。
106(2015)年4月改為每日行駛後,以3小時33分鐘的行車時間穩坐北高最快自強號的寶座,比上午時段的111次還少了3分鐘車程。西部幹線的普悠瑪號自營運以來頗受旅客好評,北高3小時30分左右的車程,雖然比高鐵直達車長了將近2倍時間,但台鐵車站位於市中心地帶,對於旅客轉乘非常有利。再加上票價的優勢,一家四口同時搭乘高鐵或台鐵的價差明顯有落差,一到假日或是熱門時段一票難求。有網友提出一班高鐵的座位數是989人,但一班普悠瑪號最多只有376個座位,要搶到普悠瑪號車票的難度還比高鐵難上許多,相較之下普悠瑪號是台鐵最高等級的列車,行車時間短加上誤點機會低於其他等級的自強號列車,自然成為多數長途旅客搭乘的首選。
就我的旅行經驗來說,111/136次搭乘的機會少之又少,這是一對適合北部地區旅客南下旅遊的車次設計,在我的行程設計中搭乘時段恰好相反。我最常搭成的首班車是北上的110次普悠瑪號,中午前就抵達台北站,銜接往花蓮或是台東方向的TEMU恰到好處,完全不浪費接駁時間。要開行早上的110次勢必要調度一列普悠瑪號編組到南部,最早的開始是下午時段的133次,跟我同年紀的旅客如果還有印象,早期TRA在下午時段曾經安排連續兩班南下的自強號快車:1021、1025次,1021次以4小時3分,1025次以4小時15分在南下列車排行榜上位居1、2名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後期出現1005/1026次以3小時59分才再次刷新PP的最快紀錄。高鐵通車後搶走了大部分的北高旅客,開行西幹線普悠瑪號的風險還是很高,索性中長程旅客對於TRA還是很有支持力,兩對普悠瑪號的搭乘率始終沒有讓各位失望,甚至在TEMU列車編組全數上線營運後,出現開行第三對西幹線普悠瑪號的聲音。
原先133次開行時段並沒有特別的優勢,這組列車抵達終點站潮州後隨即入庫整備,最主要擔任隔日早上的110次。但我搭乘133次的機會也不多,因為開行時段太早,回到高雄不過下午5點多,沒有把TR-PASS的時間用到極致似乎不夠完美。也因為先前有開行第三對西幹線普悠瑪號的想法,在107(2018)10月高雄鐵路地下化通車年度改點時,將133次提早到下午13:30分發車,並改為新的127次。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初期規劃是127次抵達潮州站後,將擔任新的北上車次返回台北,同時台北端也將在下午5-6點再開行一班南下普悠瑪號,接替隔天的110次編組,一天將正式有三對西幹線普悠瑪號行駛。可惜的是,年底前發生了新馬事故損失了一組普悠瑪號編組,也讓原先開行第三對西幹線普悠瑪號的構想暫時無法實現。
對我來說,過去從早到晚的旅行真的非常耗費體力,突然覺得或許不用排得這麼滿,多留些空間能彈性運用。早上晚一些出門,晚上提早一點休息,這樣的行程規劃反而比較適合現在的我。因此,在平時上班的時段,運用周末三天期間旅行,最末日剛好選擇127次返回高雄,時間充裕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