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迴線直達1066次 花蓮-樹林
● 275次 太魯閣自強號 花蓮-新竹 (2020.04.26 update)
翻開TRA歷年時刻表,北迴線上行有一班傳奇的對號列車,長久以來一直擔任北迴線的招牌角色。首先,在兩款傾斜式列車引進前,它是唯一一班由花蓮開車後,直達松山的自強號,沿途各站均不停靠,而且沒有其他相對應的返程車次。其次,它存在了近20年以上的時間,經歷了DMU、PP、及TEMU不同車種的演變,始終維持花蓮直達松山的特色,同時也是花蓮往台北方向最快速的列車。歷經多次改點演變雖然已經消失於時刻表上,傳奇的1066次直達車一直為鐵道迷所津津樂道,演進故事就從DMU柴聯車時期開始說起。
● Phase 1-DMU柴聯車時期
80.01.16 終點站:板橋(台北)
1066次 DMU 花蓮13:15-台北15:50
86.03.14 終點站:樹林
1066次 DMU 花蓮13:15-台北15:50-樹林
早在TRA民國80(1991)年出版的火車時刻表中,就能找到1066次的蹤影,在北迴線電氣化前,往返花東全數都是柴聯車(DMU)編組。80年代初期,東部幹線的調車場及始發站還在板橋,列車始發都由板橋站調度起訖,但有部份列車的起訖點則是在台北。當時的1066次每日13:15分由花蓮站開車後直達松山站,在15:50分抵達終點站台北,全程僅需2小時35分;車次運用上則使用過DR2800型,後來新加入的DR2900/3000也擔任過營運編組。
民國86(1997)年3月14日樹林調車場正式啟用,但東部幹線上行列車仍暫時以板橋或是台北作為終點站,同年9月27日樹林車站跨站式站房落成啟用,東部幹線始發及終點才正式從台北站或板橋站改為樹林站。在86(1997)年的時刻表中,1066次DMU北花區段仍維持2小時35分的紀錄,列車延長行駛至樹林作為終點站。
● Phase 2-PP電車組時期
92.07.04 1066次 花蓮13:15-台北15:49-樹林16:20
94.07.08 1066次 花蓮14:00-台北16:20-樹林16:41
民國92(2003)年7月北迴線電氣化完工通車,熱門的1066次首當其衝改用PP電車組行駛,改點初期仍維持前DMU的排點,花蓮台北間直達2小時35分的車程。有幸在93(2004)年底曾經搭過一次PP電車組時期的1066次,當時的想法是想體驗直達松山的快感,以及以時速130公里奔馳在北迴線的嶄新感受。理論上,有別於DMU最高110公里的時速,PP能以更快的130公里的速度營運,但實際搭乘後發現可能是受限於慢行區間的限速,或是偶爾的臨時停車,列車行駛並不如想像中的全速前進,2小時35分的排點綽綽有餘。
自從TRA將1066次提升為PP排點後,陸續在歷次改點中縮短花蓮直達松山的車程,從原本DMU的2小時35分,先調整為2小時25分,最終縮短到2小時20分,這已經是PP速在北迴線最優異的記錄。PP速跟DMU速相差20公里,如果PP不能發揮比DMU更快的速度,如此鐵路電氣化就沒有意義了。為了充分運用PP的高速性能,94(2005)年的改點將1066次的排點重新調整,花蓮站延後至14點整發車,保留直達松山的特色,加上以PP速的排點設計後,預計抵達台北站的時間是16:20分,車程縮短為2小時20分。
● Phase 3-TEMU傾斜式列車時期
96.05.08 1066次 花蓮14:17-台北16:16-樹林16:35
97.05.15 1066次 花蓮14:30-台北16:30-新竹17:38
100.09.28 275次 花蓮14:30-台北16:30-新竹17:38
96(2007)年春節TEMU1000型太魯閣號正式首航,過完年後幾個月,TRA將招牌列車1066次更改為太魯閣號行駛。東部幹線最大的瓶頸路段就位於宜蘭線的彎道,過去各型列車由於缺乏傾斜的設計,過彎時的減速慢行,是無法提升速度及縮短車程的主要原因。TEMU傾斜式列車的最大差異,在於能以更高的速度過彎,例如在平均時速60公里的彎道上,可以提升20公里以80公里的時速過彎。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誤觀念,就是TEMU過彎時不需減速,這是完全錯誤的,所有列車只有在直線路段能以高速行駛,過彎時一定要減速。只是TEMU透過以車體傾斜的方式,抵銷過彎時產生的部分離心力,列車能以較高的時速營運,但絕對無法以時速130公里過彎。
太魯閣號營運初期,1066次花蓮站再度延後至14:17分發車,抵達台北的時間是16:16分,1小時59分的全新紀錄刷新花蓮到台北間的最快紀錄。但承襲先前排點,北迴線上慢行區間的限速,以及其他列車的運轉狀況影響本班車的準點率很大,通常抵達松山都會晚幾分,2個小時大概就是傾斜式列車的極限。
97(2008)年5月中旬的大改點,1066次延長至新竹站,花蓮站延後至14:30分發車,到台北仍然維持2個小時的車程排點。因為TEMU1000型太魯閣號全數配置在樹林,延長至新竹站的缺點,就是需要迴送至樹林;索性調整列車運用後,1066次到新竹後略作整備,將以1073次再度開往花蓮,待明日跑首班車203次回樹林後完成運用。TEMU時期的最後一次調整,就是100(2011)年度的車次編碼大改,1066次調整為275次,仍然是維持花蓮直達松山的模式,可惜光環不再,2小時的傾斜式列車後續將大幅增班。
● Phase 4-消失時期
102.09.25 221次 柴聯車 台東11:13-花蓮14:00-台北16:51-樹林
102.09.25 223次 普悠瑪 花蓮14:40-台北16:40-樹林
103.07.16 221次 柴聯車 花蓮14:00-台北16:25-樹林
103.07.16 223次 普悠瑪 花蓮14:40-改停多站模式
104.10.15 221次 柴聯車停駛
兩款傾斜式列車引進後,北迴線的列車模式有了重大轉變。東部幹線TEMU多數以半直達方式排點(停靠宜蘭、羅東兩站),車程大約在2小時5分左右;部分松山花蓮直達班次排點為1小時59分鐘,每日有多班車次。因此,1066次(275次)的傳奇也將劃下句點,在北迴線上頻密的TEMU開行後,不再一枝獨秀。275次花蓮至新竹的營運模式,一直到102(2013)年9月正式停駛,當年度的改點花蓮站原時段附近改為14點整的221次DMU(台東-樹林),及14:40分的223次普悠瑪號(花蓮-樹林),如果真的要對照的話,可以把223次普悠瑪號視為275次的調整版本吧。
好景不常,隔年103(2014)年7月的改點這兩班車又被拆開。221次的花東段交給417次太魯閣號承接,221次縮短為花蓮至樹林區間;但221次DMU重新調整為花蓮松山直達車,類似於Phase 1的柴聯車時期,車程需要2小時25分。223次普悠瑪號調整為停靠多站模式,至此1066次的足跡已經完全消逝,充其量221次DMU勉強算是柴聯車時期1066次的復活。
最終,在104(2015)年10月的改點中,221次DMU也停駛了,改為僅有週日行駛的復興號。至此,TEMU傾斜式列車改變了往返台北花蓮的運輸模式,也結束了北迴線直達1066次的輝煌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