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1_NSTM-D01.jpg

20210201_NSTM-D07.jpg

20210201_NSTM-D09.jpg  

 

  午餐時分,從南館人行道旁眺望對側北館前方的公車亭,突然一陣記憶的海浪襲擊而來。這時代的公車亭講求輕量化,要在有限的路幅上設置遮風避雨的空間;講求資訊化,要在候車亭提供路線圖與即時的候車資訊;有時候還要講求藝術化,要在路旁的候車空間成為市區道路上的藝術作品。這種有著厚重屋頂(難以抵擋狂風暴雨)、立式粗柱(佔用空間)、磨石子候車椅(觸感冰冷)、沒有即時資訊的老舊公車亭早已走入歷史洪流,在現代化的科技感中顯得格格不入,很意外科工館前方保留了一座這麼特別的公車亭。


  時間回到二十年前,在高雄捷運還沒有興建之前,這樣的波浪式公車亭並不少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市區中正路沿線。當時的中正路公車路線頻密,尤其是在大圓環西側的中正四路,這一段路是往西進入鹽埕區的重要門戶,也是火車站前公車路線的重要交會處。中正路沿線的快慢車道分隔島上,主要就是以這款波浪式公車亭為特色,一支站牌最多能貼三條公車路線,一站就有十多條路線經過的中正四路,連續四五支站牌並列的陣仗之大,連公車亭的規模都顯得格外有氣勢。也因為如此,波浪式公車亭就此成為我對中正路的既定印象;原本在市區消失殆盡的這款公車亭,還能在科工館前一窺究竟,或許科工館不只有未來的縮影,更可以是歷史的見證。


  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的作品《天真之歌》詩句中提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握無限,剎那即永恆。』由小見大,我的手中似乎空空如也,實際上我擁有無限的空間;一瞬間從我眼睛所看見的世界,其實就是永恆的見證。

 

20210201_NSTM-D02.jpg

20210201_NSTM-D03.jpg

20210201_NSTM-D04.jpg

20210201_NSTM-D05.jpg

20210201_NSTM-D06.jpg

20210201_NSTM-D08.jpg

20210201_NSTM-D10.jpg

20210201_NSTM-D11.jpg

20210201_NSTM-D12.jpg

20210201_NSTM-D13.jpg

20210201_NSTM-D14.jpg

20210201_NSTM-D1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江子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