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1_NSTM-C01.jpg

20210201_NSTM-A19.jpg

20210201_NSTM-A20.jpg  

 

  2018年10月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後,原本扮演輸運旅客的繁忙軌道,化身為環繞周邊房舍與科工館的綠廊,柔和的包圍著南館。上班途中,在南館後方的綠廊道上無意間發現到四段殘留鐵軌,軌道依舊但人事已非,昔日火車奔馳而過的印象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有靜靜的鳴笛聲,還有孩童的嘻笑聲。在我看來,這幾段殘軌不只是從過去延伸至今的歷史紀錄,也是一條通往未來的軌道,走向更精彩的明天。


  這兩段軌道,曾經是鐵路史上重要的縱貫線路段,向北連接到雨都基隆,向南串聯起甜甜的屏東,再經由南迴線往台東花蓮方向駛去。過去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如今是親子同樂與毛小孩散步的遊樂場。對很多人來說,鐵路是生命中一段難忘的記憶,從青澀的學生通勤求學、異鄉遊子的返鄉歸途、成年後工作職場上的差旅業務、直到退休生活時的悠然自得,總能說出一幕幕令人難忘的窗外風景。軌道運輸的故事就是一場科技與工業的交響曲,工業革命與科技的進步,讓鐵軌上的風貌多采多姿。科學、工藝、藝術三者的結合,就座落在市中心的科學工藝博物館中。


  走在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叉路口,在職場上工作的我,彷彿能看見過去那個純真幼時的我,走在這段鐵路上,我能否看見未來的我,會走向什麼方向的旅途。舊有的殘軌留待世人弔唁,但它卻不是旅程的終點,新的軌道在腳下繼續讓列車奔馳著,乘載著無數旅人的夢想與希望往未來前進。嶄新的科工館站應運而生,這是台鐵唯二以博物館命名的車站之一,其一是位於基隆市區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旁的海科館站,其二就是位於高雄市區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旁的科工館站,交通的無縫接軌即將迎接來自全世界的遊客,一起分享這塊科學與藝術的伊甸園。


  科工館站建築設計主題以「生命密碼」為意象,站內以以DNA雙股螺旋體為主要構架,搭配弧面玻璃,展現「有鳳來儀、科學展翼」之意境。在科學的歷史中,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被視為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生命的起源及演化與科學息息相關,其中也蘊藏了多少藝術的元素,這一切讓這個世界如此繽紛多采多姿。新的軌道從這裡通過,如果說其他車站是從過去遺留至現在的歷史見證,科工館站則是從現在引領至未來的無限可能。


  列車來來往往停靠,就像我們一路從過去走來,這條通往未來的軌道會前往何方?誰也不知道。我從生理學的領域走來,這條軌道帶領我走向科工館的職涯,這或許不算是巧合,應該是生命旅程中的一個驚嘆號。

 

20210201_NSTM-C02.jpg

20210201_NSTM-C03.jpg

20210201_NSTM-C04.jpg

20210201_NSTM-C05.jpg

20210201_NSTM-C06.jpg

20210201_NSTM-C07.jpg

20210201_NSTM-C08.jpg

20210201_NSTM-C11.jpg

20210201_NSTM-C12.jpg

20210201_NSTM-C13.jpg

20210201_NSTM-C14.jpg

20210201_NSTM-C15.jpg

20210201_NSTM-C16.jpg

20210201_NSTM-C17.jpg

20210201_NSTM-C18.jpg

20210201_NSTM-C19.jpg  

20210201_NSTM-A31.jpg

20210201_NSTM-A32.jpg

20210201_NSTM-A33.jpg

20210201_NSTM-A34.jpg

20210201_NSTM-A36.jpg

20210201_NSTM-A37.jpg

20210201_NSTM-A38.jpg

20210201_NSTM-A39.jpg

20210201_NSTM-A40.jpg

20210201_NSTM-A41.jpg

20210201_NSTM-A42.jpg

20210201_NSTM-C21.jpg

20210201_NSTM-C22.jpg

20210201_NSTM-C23.jpg

20210201_NSTM-C24.jpg

20210201_NSTM-C2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江子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