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次 太魯閣自強號 樹林-花蓮
230次的前身是97(2008)年12月調整部份列車時刻,增開200X、20XX PP車次時才出現的週末PP加班車2007次;而在100(2011)年9月台鐵啟用新式車次編法後,原本的2007次改為新的232次,而現今熟悉的232次在當時則是先以234次登場。改為232次後行駛了2年時間的PP編組,才在102(2013)年9月普悠瑪號加入營運,北迴線大幅增班時調整為普悠瑪號編組,並將車次編號重新改為230次,仍維持只有週五六日才行駛的加班車模式。103(2014)年2月配合新購「傾斜式自強號列車及 800型通勤電聯車」加入營運,增開列車班次、微幅調整部分時刻改點時,將230次改為每日行駛的固定車次;這時的時刻表上有14點整的230次、14點半的232次,15點整的234次,班距算是安排的非常漂亮且平均。
不過到了103(2014)年7月「配合花東線鐵路電氣化通車日及新車加入營運」年度改點時,一切都將風雲變色。除了232次還存在外,原本的230次時段改為週末才開行的428次並行駛到台東,234次同樣也延駛到台東站改為新的432次,230次就此走入歷史中暫時被封存。但428次普悠瑪號只行駛了短短1年時間後就停駛,原本14點整的這個時間帶空白了將近三年時間都沒有開行TEMU列車。那麼現在時刻表上的230次又是怎麼來的,這個故事就要從跨線的285次編組運用重新說起。
103(2014)年7月「配合花東線鐵路電氣化通車日及新車加入營運」改點時,三組跨線列車273/288次、283/280次、285/278次、都是以太魯閣號編組營運,當時的編組運用非常特別,台北機務段將三組列車串聯在同一編組運用中。編組首日以232次開行至壽豐站後,隨即擔任283次經由山線開往斗六站;隔日早上以280次由斗六開往花蓮站後,該編組休息到傍晚時分才擔任285次經由海線開往彰化;接著第三日早上以278次由彰化開往花蓮後,同一日中午隨即擔任273次再度開往彰化,並於晚間時分開行288次經山線返回花蓮站過夜後,第四日早上以203次返回樹林站,完成編組運用。這個編組運用只需要3列TEMU1000型太魯閣號,因為203次抵達樹林完成編組任務後,即可於下午時分再度從232次開始新的一輪編組運用。
104(2015)年10月因應「潮州車輛基地完工」、「壽豐-南平間高架雙軌化通車」暨「EMU800型通勤電聯車全數投入營運」,部分班次進行時刻調整改點時,三組跨線列車的運用分開,285/278次這組列車改由台北機務段的普悠瑪號編組擔任。當時的運用方式是前一日的256次抵達花蓮站後,直到傍晚時分才擔任285次經由海線開往彰化,而原本273/288次、283/280次則改由花蓮機務段的普悠瑪號編組擔任。從這個時候開始273/288次、283/280次的編組運用就都是由花蓮機務段派車,延續至今都沒有太多改變。那麼230次的正式出現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原因要回溯到285/278次這組列車改由太魯閣號編組營運的時候說起。
105(2016)年10月配合台中高架化第一階段工程完工,進行年度時刻調整,TRA再度將285、278次改為太魯閣號編組,可以理解的是278次抵達花蓮站後,將以219次返回樹林站完成編組運用,問題在於究竟是哪一個車次要開往花蓮站擔任285次的先頭車。答案揭曉,在105(2016)年10月的年度改點時,將原本222次由普悠瑪號編組改為太魯閣號,222次抵達花蓮站後會先離開月台整備,再擔任傍晚的285次開往員林。直到107(2018)年10月配合高雄鐵路地下化與台中鐵路高架第二階段通車、加強高屏兩鐵轉乘便利性,進行年度時刻調整時將222、225次兩班車延駛到鳳林站始發,編組運用也重新調整為普悠瑪號編組擔任,因此285次需要新的一班車去花蓮站接續,也就是230次在時刻表上重新復活的時候。台北站中午時段的下行車次,13點整的426次往知本、13點10分的228次往志學、14點半的232次往壽豐、15點的432次往台東,如果要能在花蓮站接得上285次的開車時間,考量還需要在月台上整備及清潔的時間,大概不能晚於15點就要發車。
新的230次穿插在228次後方40分鐘左右,台北站13:45分開車,抵達花蓮站是15:56分,要作為285次的時間綽綽有餘。值得討論的是,107(2018)年10月改點時每逢週日花蓮站在16點整的425次後方又開行一班北上的227次太魯閣號加班車,用的就是當日230次抵達花蓮站後的編組,折返時間只有短暫的19分鐘,227次16:15分就從花蓮站發車北上,所以只要230次略有誤點就會壓縮到227次的整備時間。因此為了這個狀況,台北站勢必又要再開行另外一班太魯閣號往花蓮擔任285次,每逢週日則是在432次後方10分鐘開行新的234次加班車,才有足夠的列車編組到花蓮站銜接285次的編組運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