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2016_B03_台中新站.JPG

SP2016_B06.JPG

SP2016_B09.JPG

SP2016_B21.JPG  

系統類別:台灣鐵路 TRA
路線線別:山線
車站編號:3300
車站名稱:台中
英文名稱:Taichung

車站位置:台中市中區綠川里臺灣大道一段1號
車站結構:高架三層車站
月台數量:2個島式月台(第1月台:1A/1B、第2月台:2A/2B)、1個側式月台(第3月台)

 

  10月至今的三次旅行都從台中出發,猶記第一次選擇客運從台南搭乘至台中,凌晨1點16分的車次只花了2個多小時就抵達台中車站,清晨三點多的市區街頭只能待在7-11等候車站開門。第二次學聰明了,選擇晚1小時的車次到台中差不多是4點半左右,台中新站啟用後從原本前站進入的旅客,大約要5點才會開放大門通道進站。這一次,同樣的時間抵達,我可以直接走車站前的地下道直達後站,也就是現今新站的正門。

 

  新站高架化的設計很類似於高鐵站,雖然二期工程還沒完工,目前僅有開放大約一半的空間使用,看得出來台中站身為中部特等站的氣派規模。本次花了一些時間完整紀錄新站門面,從平面圖來看,未來要等舊有的平面軌道全數拆除後,與前站方向才能無縫接軌;現今站區使用的空間偏向原本後站的區域,連帶從前站方向的旅客都要經過一段不算短的聯通道,才能銜接進入新站大門。從正門方向又區分為左右兩個區域,左邊比較大塊的就是目前開放使用的車站部分,中間的大智路目前不開放通行,右邊還有一塊區域應該是做為行政單位的辦公空間。等到二期工程完成,往舊前站的方向應該也會有一個出口直通站內,不用像現在還需要繞到正門進站。

 

SP2016_B01_台中車站12F FIG.JPG

SP2016_B04.JPG

SP2016_B05.JPG

SP2016_B07.JPG

SP2016_B08.JPG

SP2016_B10.JPG  

SP2016_B11.JPG

SP2016_B12.JPG

SP2016_B13.JPG

SP2016_B14.JPG

SP2016_B15.JPG

SP2016_B16.JPG

SP2016_B17.JPG

SP2016_B18.JPG

SP2016_B19.JPG

SP2016_B20.JPG

SP2016_B23.JPG

 

  台中新站地下樓層有充足的停車空間,1樓未來會有商家進駐營業,2樓為車站大廳及售票區,3樓則是月台。立體配置的設計讓不同的樓層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旅客雖然不像過去能在同一平面空間完成購票、進出車站、候車及上下乘車等功能,就分流的設計來說不要讓大量旅客同時間聚集在同一空間,是台中新站非常重要的考量。換個角度來說,舊有平面空間有限的情況之下,用立體的樓層配置換取更大的車站空間使用,對於旅客的使用及感受也是更為舒適的關鍵。2樓車站大廳及售票區分成三塊,最左邊是進站閘門,中間區域是售票區及自動售票機,右邊一直延伸過大智路的區域,可以當作旅客的候車空間,相對於舊站來說面積大上好幾倍之多。

 

SP2016_B02_台中車站3F FIG.JPG

SP2016_B32.JPG

SP2016_B33.JPG

SP2016_B34.JPG

SP2016_B35.JPG

SP2016_B36.JPG

SP2016_B37.JPG

SP2016_B38.JPG

SP2016_B39.JPG

SP2016_B40.JPG

SP2016_B41.JPG

SP2016_B42.JPG

 

  3樓月台層規劃為2島1側共3座月台的設計,而目前高架新站只有開放第1月台兩側及第2月台A側的三條股道營運,第2月台中間用圍籬圍起施工中,所以北上的第2月台候車區顯得格外狹窄。從平面圖來看,1座島式月台的2股道可以同時提供列車停靠及待避之用,前次採訪曾經提過2座島式月台的4股道足以因應南下及北上雙向列車使用,多數地下化及平面車站都是採用此種設計。不過台中新站在第2月台外側還有一座側式月台(暫定為第3月台),未來不曉得會開放列車停靠或是作為工務用月台使用;由於第2月台候車區隔了一半區域仍在施工中,搭乘北上列車通過第2月台時,似乎發現第3月台好像還沒有開始動工,第2月台B側也還沒有鋪設軌道,看樣子北上方向的列車暫時還是只能先用半個月台營運。個人推測,應該會等舊站站體及軌道全數拆除完畢後,才能繼續將高架工程往外延伸至現在舊軌道的上方空間,最終將與新後站(現今舊前站)銜接。

 

SP2016_B31.JPG

SP2016_B51.JPG

SP2016_B52.JPG

SP2016_B53.JPG

SP2016_B54.JPG

SP2016_B55.JPG

SP2016_B56.JPG

SP2016_B57.JPG

SP2016_B58.JPG

SP2016_B59.JPG

SP2016_B60.JPG

SP2016_B61.JPG

SP2016_B62.JPG

SP2016_B63.JPG

SP2016_B64.JPG

SP2016_B65.JPG

SP2016_B66.JPG

SP2016_B67.JPG

 

  比較過去幾個重要車站的改建,例如高架化的七堵、員林、屏東、潮州;平面的基隆、高雄;地下化的松山、板橋等,由於同時肩負列車始發車站的工作,所以即使在改建期間需將發車業務移交周圍車站分攤之外,本身還是必須負責部分列車起迄發車的任務。因此,車站本身能使用的月台股道非常重要,扣除南北方向各一條正線,至少需要多一股道提供待避列車之用(設計於哪個方向並無影響,利用轉轍器即可雙向輕易調度),只要雙向列車的待避時間不衝突,3條股道足以應付所有臨時狀況之用,綽綽有餘。但如果考慮到列車始發情況,也同時需要考量列車的頻密度,加上台中站各級列車必停靠之下,高架化的臨時運用至少需要4條股道最為合適,當然也是日後永久使用的調度模式。

 

  目前台中新站能以3股道營運的關鍵在於雙向列車若有待避情況,可以直接使用1A月台調度,正常狀況南下列車全數停靠1B月台後即離站,1A側多數時間都是空的。至於始發列車部分,台中站相較於上述提過的重點車站,發車數量少非常多,中部地區的始發車站由彰化擔任為主;不過每天清晨仍有兩班南下列車對號車由台中始發,一班是往高雄的101次PP,另一班是往台東的371次DMU,這兩班車前一日晚間開抵台中站後,就直接在第1月台的兩條股道過夜。換句話說,夜間的台中站只剩2A股道可以通過,台中站清晨沒有北上的始發列車,列車由彰化以南發車後才通過本站,接著待101次PP發車之後,南下的1B月台即可開始提供停靠。



SP2016_B71_101次.JPG

SP2016_B72.JPG

SP2016_B74.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江子翠 的頭像
    江子翠

    江子翠.新靜天空

    江子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