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的春天台北行都是搭高鐵來回
習慣了96分鐘的車程後
很難再回到4.5小時起跳的火車
這一次
想要來聊聊有關台鐵跟高鐵的劃位規則
台鐵 除了一些有加掛商務車廂的班次外,其餘車次皆為單一票價,劃位規則是 (以PP 12節車廂為例)
● 從2車開始往12車劃位 (以PP為例)
● 最後才是1車
至於每車的座位則依旅客領票的時候
● 從01號劃到52號 (以PP為例)
一些比較特別的情況是,如果是訂2人票(或是其中一張是孩童票)
● 系統會自動去抓相鄰的座位
一次訂4人票的話
● 會抓前後兩排共4人方格的座位 或 一字型4人座位 (依當時系統內剩餘座位為準)
如果有旅客為身心障礙人士
● 電腦會抓3車或8車的無障礙座位
若是有旅客提出要求,希望可以靠窗或靠走道的座位,取票時服務人員可以輸入資料
● 依當時系統內的空位優先抓取靠窗 (或靠走道)
替旅客尋找合適的座位,最後如果已經沒有適合的座位
● 才會依剩餘座位隨機劃位
我覺得,台鐵系統早訂票的好處是保證有座位,但不見得是好座位。例如訂到第一張2車01號,2車離月台中心通常都頗遠,反而6-9車左右才是最適合的位置。另外依台鐵的劃位規則,有可能在載客率較低的班次上,出現一節車廂前半部客滿,後半部沒人坐的詭異情況。曾經有朋友訂到9車3號的座位,他跟我抱怨沒有靠窗,但最後還是有坐在靠窗座位,因為那節車廂只有01-04四個座位有人坐,其他位子都是空的!
高鐵 的劃位方式不太一樣,先將10-12車 [自由座] 剔除,10-12車自由座車廂除了有設置部份博愛座外(前後入口的第一排,每節車廂有10個座位),其餘座位旅客均不對號入座。1- 5車/7- 9車是標準車廂,第6車是商務車廂,但系統會鎖住部分車箱之部分座位,提供給各車站以自動售票機購票的旅客劃位使用。
[標準車廂]
● 劃位規則是從5車往1車劃位
● 再從7車劃到9車
有點類似台鐵的原則,但每個車廂的劃座則和台鐵差異頗大,高鐵12節車廂的座位數皆不同,以我最常搭的5車為例
● 首先先從靠窗的 A 座開始劃 (1A、2A、......、17A)
● 再來是靠窗的 E 座 (2E、3E、......、17E)
● 接著是靠走道的 C 座 (1C、2C、......、17C)
● 然後是靠走道的 D 座 (2D、3D、......、17D)
● 最後才是當做三明治夾心的 B 座 (1B、2B、......、17B)
至於1D/1E位子是行李區(依不同車廂可能僅有13排,18排,或20排之區別,部分車廂前後第一排DE皆設置為行李區),比較特別的情況是
● 如果是2人票會優先劃DE座
● 如果是3人票會優先劃ABC座
不見得單一車廂全部座位劃完才劃下一節車廂,可能會跟搭乘區間或是配票有關,以窗口購票為例,購票時其實所有空位都會顯示出來,有特殊需求時可以直接選位。
[商務車廂]
● 座位一律在第6車
● 沒有B座,每排僅有AC-DE 4座
● 劃位方式跟標準車廂一樣
高鐵訂票系統的好處當然是保證有座位,而且馬上就可以知道位子在哪裡,真的不滿意的話,還有機會可以重訂更換。另外由於高鐵把列車的最佳位置6車留給商務車廂,7車留給無障礙車廂,下一順位的5車(或8車),其實距離月台中心最近,旅客要行走的距離也比其他車廂的旅客來的短很多。還有一個,依照高鐵的劃位規則,我覺得是很貼心的設計,因為其實是讓旅客擁有最大的舒適空間。
● A 劃完之後下一個劃最遠的 E
● E 劃完劃 AE 的中間位 C
● C 劃完劃隔一個走道的 D
● 如果真的滿座,AC 之間的 B 只好繼續劃位
搭過幾次沒有客滿的列車,B座通常都是空的,只是高鐵的劃位是在訂票的時候就劃好了,即使是現場購票,車站的服務人員也沒有辦法幫旅客選座位或換座位。若要更換,只能採用退票重訂的方式,但有聽過一種說法,商務車廂其實可以選位,前提是要直接去窗口購票,而且還要沒有被預訂的空位才能選就是。